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云中莳草人
问我所习,相机毛笔。问我所需,布衣斗米。莳草养花,雕虫小技。观河识山,旅游健体。

十年农场生活琐记(五)

热度 5已有 698 次阅读2011-6-15 17:15 # 农场记事

十年农场生活琐记(五)——冬季开河(上)

如你问我,在农场干什么最苦?我会毫不犹豫地讲:冬季开河!

要改良盐碱土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水冲刷,种植水稻是一举两得之策。但当时整个农场根本没有完善的水利网络,旱灌不进,涝排不出,排灌全靠水泵抽,费钱又效率差,而且农场经常要停电,那时就束手无策了。为此,1971年的冬季农场掀起了农业学大寨,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的高潮。十一月下旬开工,一直到春节前完工,历时近两个月。

开河的工地离我们连队有8公里路,根本没有交通工具送我们上下工,所以只能吃住在工地上。工地在野外,上无片瓦下有大地,就在工地上搭建工棚住。用高粱杆排扎成两块2米宽78米长的篱笆,然后竖起,南北向靠成字型,下部用泥土压住固定,篱笆斜面盖上芦席,铺上稻草,为怕风刮走稻草,再用草绳在上面横七竖八地做成网状,固定好。北边用块高粱篱笆及草垛堵住防风,南面是有一块不固定的高粱篱笆,权作为门。苏北沿海,冬季北风寒号,真是小风天天有,大风三六九。为了防风,工棚搭得不能高,最高点离地只有90公分。远远看去那景色,使我想起前苏联油画家所作的著名油画《列宁在西伯利亚》:在一片荒野的中间,有如同我们工棚一样的小茅屋,列宁泰然地坐在茅屋边,在看着书,似乎还在记着什么。哈哈,我们居然享受到与无产阶级导师——列宁的同等待遇。所不同的是,列宁是被沙皇流放,我们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工棚实在太矮,不便进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我就用铁锹沿着高粱边,向下挖了一个长8米,宽不到2米,深有50公分的坑。这样工棚内部高度就有1.5米左右。这叫高度不够向下凑。然后在坑里放上稻草,摊上芦席,铺上各人的被褥。这样,我们的住所就完工了。开河工程结束后,连里召开水利战役总结大会。照常规,每个班要有一人发言。这个任务没人请受,只能由我首当其冲。我灵机一动,将搭工棚深挖坑解决人高棚低的矛盾,瞎说成是活学活用毛主席《矛盾论》的具体实践,以此写了文章,以应付总结会。哪里知道,后来被政治敏感的领导捧成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还安排到全师巡回讲用,我借机风光了一下。呵呵,纯粹是歪打正着。(这是后话,以后详述)。

晚上收工后,草草洗涮。每个工棚只配一只马灯,吃过晚饭无事可干,加上一天劳累,只能睡觉。脱下的沾满泥土的衣服,往工棚屋面上一撂了事。由于工棚内空间窄小,只能一个个挨着爬进去。我安排年小的或体弱的睡中间,年大的体强的睡两头。我理所当然地睡在最靠门处。通过钻进被窝、伸手关门、旋灭马灯,被子蒙头等一系列动作即可安睡。因是疲惫,管他呼噜四起,寒风钻缝,不久即酣然入梦。半夜往往要被惊呼吵醒,原来是睡在里面的同学出来小便时,不小心踩到他人,通过几天实践,积累了经验,半夜惊呼逐渐稀少。而我虽睡门口受冻,但夜里起来不会打扰他人,心里有所释然。自小睡惯棕床的同学们,真是从来未成想到,会在如此简陋的工棚内泰然安睡,人的适应性真是强啊。要知道里面包含着无奈!

早起的信号是敲打废弃的铧犁。当当一响,睡梦惊醒,眼迷松松,只得起身。将昨晚撂在工棚上的泥衣取下。衣服上的泥土结成了冰,就拿衣服在树杆上将泥带冰甩打掉后再穿上。同学们喜捏道,这是快速洗衣法。玉米糊、馒头就着咸菜是每天如一的早饭。吃完就上工地,开始一天的劳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