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游记 梵净山,是天堂还是孤岛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fjs-1.jpg

梵净山顶峰上著名的“蘑菇岩”旁,游客总是络绎不绝,随着旅游的深入,他们会进入保护区更深处。这也意味着远处苍茫山野中那些已经孤立了的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将受到更多侵扰

“嘘……听!”我迷茫地抬起头,天刚刚亮,整个梵净山还笼罩在阴郁的晨雾之中,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夜都没有停。睡袋潮乎乎地裹着我的身体,整个帐篷都被沉重的湿气所占领。在我们的睡袋旁边,所有器材和设备与干燥剂一起打包,被层层包裹起来。四月份还不是梵净山最潮湿的季节,然而雨雾已经不容分说地占据了帐篷内外所有的时间。在半睡半醒的恍惚之间我幻想在帐篷的角落已经长满鲜美的菌类,正好可以补充我们快要弹尽粮绝的给养。“听,猴子!”摄影师奚志农压低声音说,一下子整个帐篷里的人全都从睡袋里抬起头,困意全消。    没有人说话,黔金丝猴的叫声透过迷蒙的晨雾,从远远的地方飘过来。那是一种悠扬而圆润的叫声,仿佛圆号在中音时候的呜咽。仔细辨认,叫声中间还夹杂着小猴子的嘻闹声,大猴子对小猴子施以警告的呵斥,以及群体移动时折断树枝的咔嚓声。我和当地向导老季交换了一下目光,这是一大群黔金丝猴。只有在这产仔期,为了保护脆弱的母猴和幼崽,珍稀的黔金丝猴才会由平时的几个小群体聚集成几百只的大群,集体取食、迁移、休息——这种有利于种群繁衍的群体习性,该是猴群社会行为进化的结果。    此时,奚志农已经拎着400毫米的长焦镜头走入雨雾之中。几步之后,全身裹着丛林迷彩的他就与灌木和树丛融合在了一起。我也赶紧收拾东西,向着猴子发出声响的丛林走去。    天气冷得可怕,虽然已是4月时分,山里却被前几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雾凇打乱了回暖的节奏,现在树枝上还挂着冰晶。杜鹃树刚刚结出满树的花苞,就被持续几天的风雪全部打落到地上。这样的天气也直接影响了猴群的活动,以及山里面其他鸟、兽和昆虫的节律。自然的物候就是这样,雨水、温度、风雪、土壤都综合起来,对万物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却需要时间来慢慢观察。我没时间心疼冻落的满地杜鹃花蕾,把自己蜷缩在树林中一个搭建在青冈树上的小平台上,抱着500毫米镜头,瑟瑟发抖,等待着黔金丝猴的出现。    黔金丝猴是一种温和羞怯的动物,如果人贸然靠近,整个群体往往会迅速远离。而如果保持足够耐心在它们前进的道路上静静等待,往往能得到和它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所以我们面对黔金丝猴,大多采取蹲守的方式。成功与否,取决于对黔金丝猴群体移动方向的判断。一方面靠经验,一方面更靠运气。今天,我把运气交给了这棵高大的青冈树。    我缩在冲锋衣里面,哆嗦着,在那一时刻,帐篷、篝火、热水……所有文明世界的东西都那么遥不可及,只有孤独笼罩着青冈树上的小平台。浓雾忽聚忽散,整个大山的剪影在浓雾背后不断隐现,时不时形成壮丽的图景。在我身边的树丛上,几只白领凤鹛在不知疲倦地歌唱。这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区的鹛类,惊人的适应性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并成为那里的优势物种。这种适应性得益于对环境的耐受程度,也得益于它们的繁殖能力。这几只凤鹛被雨雾打得浑身湿漉漉的,却毫不在意,一阵风似地又飞到另一棵树顶,轻快地盘旋跳跃,打破阴郁的气氛。它们脚下的茂密灌丛中,两只斑胸钩嘴鹛正在装饰爱巢,雄鸟衔着枯草往来不停。自然演化让它们拥有了特别的喙,细长下弯,正好用来啄食枯草间的美味昆虫。    一个多小时之后,猴群的声音渐渐远去。很遗憾,黔金丝猴并没有取道我所在的方向。它们在对面的山梁上取食之后,沿着山脊线向更低海拔的地区迁移。也许那里有更为充沛的食物储备,也许那里的气温也更加舒适。我两个小时在寒冷雨雾之中的蹲守宣告失败,只是隔着浓雾见到了它们模糊的、远去的影子。    类似这样的情景已经一次次地在我们的野外旅程中出现。黔金丝猴的神秘正是梵净山最最引人之处。实际上,自从1903年英国传教士汤姆逊根据偶然收购到的一张残皮给其定名后,就再没有过关于黔金丝猴的任何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这一物种仿佛消失了一般,长时间被人遗忘。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两次偶然的机会,两只黔金丝猴被捕获送到北京动物园饲养,才使研究人员第一次见到黔金丝猴活体。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野外的调查工作才一点点揭开这一物种的面纱。这种神秘的金丝猴全世界仅有七百多只,全部生活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在满山跋涉寻找黔金丝猴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惊起红腹锦鸡。它们好像一道彩虹从我们脚边的灌丛中惊慌飞窜,划过绚丽的色彩,只留我们傻站在原地错愕。虽然红腹锦鸡的逃跑过程毫无征兆,我还是确信,如果保持足够的缓慢和镇定,那么我可以和这些美丽的大型雉类来一次最近距离的接触。    幸运之神眷顾了我,当时我们在山上寻找黔金丝猴的踪迹,走在前面的《华夏地理》编辑左凌仁突然停下,向前面的灌丛中一努嘴。我顺着那方向搜寻,发现在密密、矮矮的灌丛间,一只红腹锦鸡正警惕地抬起头四处张望,它没有发现藏在高草后的我们,又放松下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枝在地上洒满斑驳的倒影,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和茂密的林下灌丛给它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鲜嫩多汁的植物籽粒。我们的红腹锦鸡正在悠闲自在地觅食,不时抬起头随意地观察一下四周。在不经意间一直向我们靠拢,从最初的20米一直近到只有6米的距离! ............ (更多原文请见《华夏地理2006年12月号》)
@马小飞 个人微信号 huzhuinn
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
2010-1-26 13:26:56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是你写的文章吗?很棒啊
2010-1-28 12:02:53
因为时差问题经常在中国的夜半 时分到论坛来走走看看
有时遗忘并不是坏事
2010-1-31 18:07:43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quote]是你写的文章吗?很棒啊 不是我写的呢,是转来的文章!
2010-2-1 17:12:40
@马小飞 个人微信号 huzhuinn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fjs-1.jpg

梵净山顶峰上著名的“蘑菇岩”旁,游客总是络绎不绝,随着旅游的深入,他们会进入保护区更深处。这也意味着远处苍茫山野中那些已经孤立了的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将受到更多侵扰

“嘘……听!”我迷茫地抬起头,天刚刚亮,整个梵净山还笼罩在阴郁的晨雾之中,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夜都没有停。睡袋潮乎乎地裹着我的身体,整个帐篷都被沉重的湿气所占领。在我们的睡袋旁边,所有器材和设备与干燥剂一起打包,被层层包裹起来。四月份还不是梵净山最潮湿的季节,然而雨雾已经不容分说地占据了帐篷内外所有的时间。在半睡半醒的恍惚之间我幻想在帐篷的角落已经长满鲜美的菌类,正好可以补充我们快要弹尽粮绝的给养。“听,猴子!”摄影师奚志农压低声音说,一下子整个帐篷里的人全都从睡袋里抬起头,困意全消。    没有人说话,黔金丝猴的叫声透过迷蒙的晨雾,从远远的地方飘过来。那是一种悠扬而圆润的叫声,仿佛圆号在中音时候的呜咽。仔细辨认,叫声中间还夹杂着小猴子的嘻闹声,大猴子对小猴子施以警告的呵斥,以及群体移动时折断树枝的咔嚓声。我和当地向导老季交换了一下目光,这是一大群黔金丝猴。只有在这产仔期,为了保护脆弱的母猴和幼崽,珍稀的黔金丝猴才会由平时的几个小群体聚集成几百只的大群,集体取食、迁移、休息——这种有利于种群繁衍的群体习性,该是猴群社会行为进化的结果。    此时,奚志农已经拎着400毫米的长焦镜头走入雨雾之中。几步之后,全身裹着丛林迷彩的他就与灌木和树丛融合在了一起。我也赶紧收拾东西,向着猴子发出声响的丛林走去。    天气冷得可怕,虽然已是4月时分,山里却被前几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雾凇打乱了回暖的节奏,现在树枝上还挂着冰晶。杜鹃树刚刚结出满树的花苞,就被持续几天的风雪全部打落到地上。这样的天气也直接影响了猴群的活动,以及山里面其他鸟、兽和昆虫的节律。自然的物候就是这样,雨水、温度、风雪、土壤都综合起来,对万物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却需要时间来慢慢观察。我没时间心疼冻落的满地杜鹃花蕾,把自己蜷缩在树林中一个搭建在青冈树上的小平台上,抱着500毫米镜头,瑟瑟发抖,等待着黔金丝猴的出现。    黔金丝猴是一种温和羞怯的动物,如果人贸然靠近,整个群体往往会迅速远离。而如果保持足够耐心在它们前进的道路上静静等待,往往能得到和它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所以我们面对黔金丝猴,大多采取蹲守的方式。成功与否,取决于对黔金丝猴群体移动方向的判断。一方面靠经验,一方面更靠运气。今天,我把运气交给了这棵高大的青冈树。    我缩在冲锋衣里面,哆嗦着,在那一时刻,帐篷、篝火、热水……所有文明世界的东西都那么遥不可及,只有孤独笼罩着青冈树上的小平台。浓雾忽聚忽散,整个大山的剪影在浓雾背后不断隐现,时不时形成壮丽的图景。在我身边的树丛上,几只白领凤鹛在不知疲倦地歌唱。这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区的鹛类,惊人的适应性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并成为那里的优势物种。这种适应性得益于对环境的耐受程度,也得益于它们的繁殖能力。这几只凤鹛被雨雾打得浑身湿漉漉的,却毫不在意,一阵风似地又飞到另一棵树顶,轻快地盘旋跳跃,打破阴郁的气氛。它们脚下的茂密灌丛中,两只斑胸钩嘴鹛正在装饰爱巢,雄鸟衔着枯草往来不停。自然演化让它们拥有了特别的喙,细长下弯,正好用来啄食枯草间的美味昆虫。    一个多小时之后,猴群的声音渐渐远去。很遗憾,黔金丝猴并没有取道我所在的方向。它们在对面的山梁上取食之后,沿着山脊线向更低海拔的地区迁移。也许那里有更为充沛的食物储备,也许那里的气温也更加舒适。我两个小时在寒冷雨雾之中的蹲守宣告失败,只是隔着浓雾见到了它们模糊的、远去的影子。    类似这样的情景已经一次次地在我们的野外旅程中出现。黔金丝猴的神秘正是梵净山最最引人之处。实际上,自从1903年英国传教士汤姆逊根据偶然收购到的一张残皮给其定名后,就再没有过关于黔金丝猴的任何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这一物种仿佛消失了一般,长时间被人遗忘。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两次偶然的机会,两只黔金丝猴被捕获送到北京动物园饲养,才使研究人员第一次见到黔金丝猴活体。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野外的调查工作才一点点揭开这一物种的面纱。这种神秘的金丝猴全世界仅有七百多只,全部生活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在满山跋涉寻找黔金丝猴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在不经意间惊起红腹锦鸡。它们好像一道彩虹从我们脚边的灌丛中惊慌飞窜,划过绚丽的色彩,只留我们傻站在原地错愕。虽然红腹锦鸡的逃跑过程毫无征兆,我还是确信,如果保持足够的缓慢和镇定,那么我可以和这些美丽的大型雉类来一次最近距离的接触。    幸运之神眷顾了我,当时我们在山上寻找黔金丝猴的踪迹,走在前面的《华夏地理》编辑左凌仁突然停下,向前面的灌丛中一努嘴。我顺着那方向搜寻,发现在密密、矮矮的灌丛间,一只红腹锦鸡正警惕地抬起头四处张望,它没有发现藏在高草后的我们,又放松下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枝在地上洒满斑驳的倒影,富含腐殖质的土壤和茂密的林下灌丛给它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鲜嫩多汁的植物籽粒。我们的红腹锦鸡正在悠闲自在地觅食,不时抬起头随意地观察一下四周。在不经意间一直向我们靠拢,从最初的20米一直近到只有6米的距离! ............ (更多原文请见《华夏地理2006年12月号》)
@马小飞 个人微信号 huzhuinn
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
2010-1-26 13:26:56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是你写的文章吗?很棒啊
2010-1-28 12:02:53
因为时差问题经常在中国的夜半 时分到论坛来走走看看
有时遗忘并不是坏事
2010-1-31 18:07:43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quote]是你写的文章吗?很棒啊 不是我写的呢,是转来的文章!
2010-2-1 17:12:40
@马小飞 个人微信号 huzhuinn
热门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4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