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每日签到 集体狂欢式怀旧是这个时代的寂寞写真

2010-6-2 21:42:31 · 每日签到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对于70后、80后这些“超龄儿童”而言,六一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符号。这一代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孩子,一点一滴地感受着生活的逐渐变化。对于小孩子而言,可能一块橡皮、一个呼啦圈、一罐麦乳精都会让记忆中的那个六一成为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在当前怀旧风行的年代,借着六一的名义,“超龄儿童”们又一次集体陷入回忆。(6月1日《京华时报》) 事实上,这样的集体怀旧,儿童节也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因为这样狂欢式的怀旧,一直在持续着。比如70后、80后们以各种方式回忆人教版初中新英语课本李雷与韩梅梅的事故,还有外国学生Jim、双胞胎Lily、Lucy,聪明的发明会飞的自行车Uncle Wang、鹦鹉Poly等等,都成为了这一代人心中触动那根最脆弱神经的符号。由此,人们开始从网络上把局部的忧伤怀旧搬上了全面的疯狂忧郁,掀起一场持续的青春的集体性祭祀。之后的《李磊与韩梅梅之歌》,又唱哭了多少清晰的往事,唱响了多少懵懂的回忆,情窦初开、为赋诗词强说愁等幼稚时光,还有在痛苦的应试教育下的生活,都成为唯美化的美好了。 怀旧,往往是来自于对现实的迷茫与失望,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迷茫与失望,让我们内心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寂寞,然后就形成了一种回到过去的消极逃避心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就是这样的现实,让我们每每开始选择了向后望,选择了集体狂欢式的怀旧。 不过其实,我们内心里也都明白,我们怀念的不是那些陪伴我们的那些人和物,而是怀念的,或许仅仅是单纯的自己,与那种不像如今这般凌厉的现实的简单生活而已。“没有希望的人,才两只眼睛向后望。有希望的人,两只眼睛是向前看的。”这是五四之子、李敖的老师殷海光说的,这句话如果用来评论这样的怀旧,也许也有些适用性的。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这条新闻和上个月底报道过一条新闻结合起来解读,会让我们得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文化对比。据报道,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竞相展示自己的“早熟”。面对命题作文《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大写婚恋、甚至是婚外恋,让身为考官的成年人大跌眼镜。 从第一印象中,这些孩子在文中的那种模仿性与文字灵性,不禁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感到十分可乐和充满童真。但是,如果我们静心去想一想,却可能会发现另一种乐不起来的忧虑,因为这种儿童对成年人游戏的竞相展示,却是早熟的不良后果,而且这种早熟,很多程度上是这个社会的成人,不知不觉中灌输进去的,是对成人世界的反射。因此,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尼尔·波兹曼断言的“童年消逝”:童装日渐成人化,儿童文学、歌曲不断萎缩,婚外恋、性与爱欲成青少年话题、青少年犯罪率急速增长、残忍度令人咋舌。 只是波兹曼万万没有想到,在现在的中国,虽然儿童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童年,但却又更多的成年人特别是一些70后、80后青年人,却惯性地沉溺在童年的世界,不幸地成为一群不愿意长大的“后儿童”,或“大龄宝宝”,青年日常的生活充斥着返稚行为,比如我们看到了,喜洋洋灰太郎、麦兜、机器猫,这些动画成了“成人纸尿布”,开心农场、绵羊音曾轶可、漫画书、单机游戏、老玩具,这些看似简单的、不完美的事物,成了成年青年最爱。 于是,童年的孩子,却有了成人的思维与语言方式,放弃了他们应有的单纯与天真,而成年人却回笼到童年时代,不愿长大一般,想回避应有的责任与直面现实的勇气。波兹曼有个判断: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儿童的清纯开始了泥沙俱下的成人化,那么这个社会及其文化,肯定是出了问题的。 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早熟童年与返稚青年这两个现象,它们其实是一个共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那就是未老先衰的文化病症。在横向的时间发展上看,早熟与返稚,都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前者是被社会拔苗助长,后者是在社会压力下的消极逃避,所以,也才有了“6岁小学生长大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动画片观众里成年人占多数、成年人也凑热闹过儿童节、啃老族等现象的发生。 这真是一个充满着生机的时代,人们被不知不觉地引导向了一个看似繁杂多元的世界,实际上,在这个表象下,是对社会共性的一致性追求,人们需要的不是抗争,而是现实的利益的获取,比如名利、成就、享乐。所以,在这个文化的病症之下,早熟的童年与返稚的青年,如此悖论式地真实的呈现出来,像一面照妖镜,照出这个时代离奇与匪夷所思的沉重现实。 电影《搏击俱乐部》的经典台词说得好,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主角在里面说到:“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每次大战都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随着物语主义的盛行,人越来越物质化现实化,随着这个社会的越来越彪悍,个体自由度与生命的无力感会越来越强烈,每个人都被裹进到社会的洪流中却无力挣脱,时不时手足无措,成为被标签上房奴、孩奴、卡奴等“奴”的一个个群体。用网络流行词表达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因此,在我们70后80后的身上,单纯与理想主义从年龄中早早地褪色,我们只能在这种六一节的时候,好像可以找个借口,重温下我们这些早已丢失的美好。而这样的“超龄儿童”,笔者以为用“返稚青年”或许更好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衬托了这些年轻人,是怎样地换上一种未老先衰的文化病症。当然,怀旧本质上可能仅仅是一个表征,是权利缺失与权力羸弱后的情感彰显。没有权利的生活,是仍人昏昏欲睡的生活,而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物质有了我们却好像更贫困了,文化繁荣了我们却好像更处于文化沙漠中,于是在此情况下,怀旧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无码的寂寞写真。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集体狂欢式的怀旧,就发生在我们身上。现在似乎又点明白了,六一时候为什么狂发有关六一的表情。原来我们都是这样的,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已。
2010-6-2 21:42:31
努力工作,享受生活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对于70后、80后这些“超龄儿童”而言,六一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符号。这一代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孩子,一点一滴地感受着生活的逐渐变化。对于小孩子而言,可能一块橡皮、一个呼啦圈、一罐麦乳精都会让记忆中的那个六一成为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在当前怀旧风行的年代,借着六一的名义,“超龄儿童”们又一次集体陷入回忆。(6月1日《京华时报》) 事实上,这样的集体怀旧,儿童节也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因为这样狂欢式的怀旧,一直在持续着。比如70后、80后们以各种方式回忆人教版初中新英语课本李雷与韩梅梅的事故,还有外国学生Jim、双胞胎Lily、Lucy,聪明的发明会飞的自行车Uncle Wang、鹦鹉Poly等等,都成为了这一代人心中触动那根最脆弱神经的符号。由此,人们开始从网络上把局部的忧伤怀旧搬上了全面的疯狂忧郁,掀起一场持续的青春的集体性祭祀。之后的《李磊与韩梅梅之歌》,又唱哭了多少清晰的往事,唱响了多少懵懂的回忆,情窦初开、为赋诗词强说愁等幼稚时光,还有在痛苦的应试教育下的生活,都成为唯美化的美好了。 怀旧,往往是来自于对现实的迷茫与失望,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迷茫与失望,让我们内心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寂寞,然后就形成了一种回到过去的消极逃避心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就是这样的现实,让我们每每开始选择了向后望,选择了集体狂欢式的怀旧。 不过其实,我们内心里也都明白,我们怀念的不是那些陪伴我们的那些人和物,而是怀念的,或许仅仅是单纯的自己,与那种不像如今这般凌厉的现实的简单生活而已。“没有希望的人,才两只眼睛向后望。有希望的人,两只眼睛是向前看的。”这是五四之子、李敖的老师殷海光说的,这句话如果用来评论这样的怀旧,也许也有些适用性的。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这条新闻和上个月底报道过一条新闻结合起来解读,会让我们得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文化对比。据报道,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竞相展示自己的“早熟”。面对命题作文《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大写婚恋、甚至是婚外恋,让身为考官的成年人大跌眼镜。 从第一印象中,这些孩子在文中的那种模仿性与文字灵性,不禁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感到十分可乐和充满童真。但是,如果我们静心去想一想,却可能会发现另一种乐不起来的忧虑,因为这种儿童对成年人游戏的竞相展示,却是早熟的不良后果,而且这种早熟,很多程度上是这个社会的成人,不知不觉中灌输进去的,是对成人世界的反射。因此,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尼尔·波兹曼断言的“童年消逝”:童装日渐成人化,儿童文学、歌曲不断萎缩,婚外恋、性与爱欲成青少年话题、青少年犯罪率急速增长、残忍度令人咋舌。 只是波兹曼万万没有想到,在现在的中国,虽然儿童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童年,但却又更多的成年人特别是一些70后、80后青年人,却惯性地沉溺在童年的世界,不幸地成为一群不愿意长大的“后儿童”,或“大龄宝宝”,青年日常的生活充斥着返稚行为,比如我们看到了,喜洋洋灰太郎、麦兜、机器猫,这些动画成了“成人纸尿布”,开心农场、绵羊音曾轶可、漫画书、单机游戏、老玩具,这些看似简单的、不完美的事物,成了成年青年最爱。 于是,童年的孩子,却有了成人的思维与语言方式,放弃了他们应有的单纯与天真,而成年人却回笼到童年时代,不愿长大一般,想回避应有的责任与直面现实的勇气。波兹曼有个判断: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儿童的清纯开始了泥沙俱下的成人化,那么这个社会及其文化,肯定是出了问题的。 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早熟童年与返稚青年这两个现象,它们其实是一个共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那就是未老先衰的文化病症。在横向的时间发展上看,早熟与返稚,都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前者是被社会拔苗助长,后者是在社会压力下的消极逃避,所以,也才有了“6岁小学生长大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动画片观众里成年人占多数、成年人也凑热闹过儿童节、啃老族等现象的发生。 这真是一个充满着生机的时代,人们被不知不觉地引导向了一个看似繁杂多元的世界,实际上,在这个表象下,是对社会共性的一致性追求,人们需要的不是抗争,而是现实的利益的获取,比如名利、成就、享乐。所以,在这个文化的病症之下,早熟的童年与返稚的青年,如此悖论式地真实的呈现出来,像一面照妖镜,照出这个时代离奇与匪夷所思的沉重现实。 电影《搏击俱乐部》的经典台词说得好,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主角在里面说到:“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每次大战都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随着物语主义的盛行,人越来越物质化现实化,随着这个社会的越来越彪悍,个体自由度与生命的无力感会越来越强烈,每个人都被裹进到社会的洪流中却无力挣脱,时不时手足无措,成为被标签上房奴、孩奴、卡奴等“奴”的一个个群体。用网络流行词表达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因此,在我们70后80后的身上,单纯与理想主义从年龄中早早地褪色,我们只能在这种六一节的时候,好像可以找个借口,重温下我们这些早已丢失的美好。而这样的“超龄儿童”,笔者以为用“返稚青年”或许更好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衬托了这些年轻人,是怎样地换上一种未老先衰的文化病症。当然,怀旧本质上可能仅仅是一个表征,是权利缺失与权力羸弱后的情感彰显。没有权利的生活,是仍人昏昏欲睡的生活,而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物质有了我们却好像更贫困了,文化繁荣了我们却好像更处于文化沙漠中,于是在此情况下,怀旧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无码的寂寞写真。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集体狂欢式的怀旧,就发生在我们身上。现在似乎又点明白了,六一时候为什么狂发有关六一的表情。原来我们都是这样的,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已。
2010-6-2 21:42:31
努力工作,享受生活
热门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