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攻略 惠州秋长、镇隆古村落攻略

2010-6-17 14:52:48 · 广东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惠州秋长、镇隆古村落攻略:    1、深圳——秋长:市体育馆——梅林关——机荷高速——深汕高速——淡水出口下高速——出收费处第一个路口右转——秋长镇——叶挺故居(祠堂:会水楼)——叶亚来故居(碧滟楼)——会新楼、会源楼。    2、秋长——镇隆:秋长镇——新圩镇(G205)——镇隆镇(崇林世居)。可到镇隆镇政府所在地问大山下村即可,崇林世居即在大山下村,离镇政府不远。到镇政府即停车,不要往惠州市方向走了。    3、镇隆——深圳:镇隆镇——新圩镇(G205)——龙岗区坪地镇——龙岗区政府旁(罗瑞合村)——市区。    29、大山下村:世居东粤绍家声。在惠州的镇隆镇内。有200余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为惠州市最具代表性、建筑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    以下是摘录:崇林世居位于镇隆镇大山脚下,是一座方形围屋,以前是当地叶氏家族的聚居地。据有关史料: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5部分组成,总面积13824平方米,已有200多年历史。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据《南方都市报 》2004.4.8《民间惠州:客家围屋》)    30、秋长:秋水长烟处疑是故人来。在惠州秋长镇。有800余年历史,叶挺的故乡。也是古建筑为主,现存200多幢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发居建筑之一。   叶挺将军:是我军创始人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生于一个贫苦农家。7岁读书,15岁入惠州府立中等盐业学校就读,16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终年50岁。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叶挺故居坐落于秋长镇周田村,是一座建于1884年的规模较小的客家围屋,整个格局和屋内陈设都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样。记者看到,叶挺家居生活相当简朴,故居内很多陈设都是普通农家田间劳作时的用物,如各种大小箩筐、锄头、锹铣等,墙上还挂着已破损的斗笠、收割用的镰刀。除了叶挺和家人的生活陈设外,故居还展示了有关叶挺革命历程的资料。如叶挺夫妇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张叶挺1936年在澳门拍摄的照片,是他接受毛泽东邀请赴延安前拍下的,当时他拒绝蒋介石邀其出任中央军第一军长的职务,而欣然接受新四军军长的职务,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一张里程碑式的照片。 展室中还陈列着周恩来为叶挺将军女儿扬眉题词:“闻鸡起舞,做一个革命将军的好儿女。”以及毛泽东在叶挺意外逝世后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叶挺所作的著名诗歌———《囚歌》也陈列在这里……   叶亚来:在南洋成就传奇人生的叶亚来,有“吉隆坡王”之称。同东南沿海的其他华侨一样,发达之后便回乡——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盖了一栋豪宅“碧滟楼”,作为其成就的象征。 叶亚来故居门口有副对联,上联是“漂洋过海打州府”,下联是“业立南洋振乾坤”。与对联的大气雄浑相比,今日的叶亚来故居却处于风雨飘摇中。由于年久失修,叶亚来故居已然破败不堪。一代侨领的故居,除了几个后人的勉力维持,所谓管理仍是一个概念。   叶亚来故居之前世   异国立业   直到19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还是两条河口交汇的一片沼泽。在马来语中,“吉隆坡”是“泥泞的河口”之意。 约在1857年,有几名华侨到了这里,盖了三间草屋,从事锡矿砂收购和粮食日用品的零售生意。这个“三家村”就是今日吉隆坡的摇篮。特别是在19世纪70至80年代,叶亚来担任了吉隆坡的行政长官,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吉隆坡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吉隆坡市今日的规模和基础。 叶亚来被看作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有“吉隆坡王”之称。   造福桑梓   发达后,叶亚来不忘桑梓,捐款在家乡修建了挺秀书院,还于1889年在周田村修建了碧滟楼,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叶亚来故居及旁边的祠堂等建筑。甚至后来他还想回家盖一栋更大的建筑,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房子建成后,当时的四房兄弟每人一角,各自管理。   碧滟楼按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典型的客家传统围屋。 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弘,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变迁   接受记者采访的是叶家的第11代孙叶天顺和叶特顺,属“顺”字辈。叶亚来是第8代孙,叶特顺的曾祖父即是他的兄弟。叶亚来在族谱里属“茂”字辈,名“茂兰”。除叶特顺的曾祖父呆在当地外,叶亚来的一个兄弟后来也去了马来西亚,另一个兄弟却不幸早夭。叶特顺说,围屋刚建成的时候,号称“九天十八井”,最多的时候住过一百多口人。叶特顺说,其实民间对叶亚来故居一直很有兴趣,文化界的人物和新闻记者,故居每年都要接待好几批,但故居的保护还是存在问题。从总体上说,到解放前,故居由于人气较旺,加上没有人为的破坏,保护得还算不错。到了“文革”期间,各地开始“破四旧”。这个阶段,是建筑物被损坏得最严重的时候。梁上的字被铲掉了,一些房子甚至被拆掉了。   在这115年时间里,围屋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任凭风吹雨打。据说去年来了2000元的维修经费,对故居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维修,但他们至今不知道这笔钱是华侨捐的,还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至于碧滟楼,叶特顺说,他记得已经大修过三次了,都是在大约五年之内进行的。款项来自港澳及海外华侨等,保护得还算完好。 故居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从墙上掉下来,静静地躺在走廊中间。    叶亚来故居之今生    叶亚来曾经在1884年时想回国省亲,但竟一病不起,次年过世。    叶亚来过世后,据说他的大儿子好赌,不务正业,家业很快被几个兄弟败光。现在他的后裔总人数大概有190多人,散落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 叶特顺这一支后裔,如今也是散落在淡水、秋长、广州等地,村里留下来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只有在重要的诸如建祠堂、祭祀等类似活动时,宗族之间才会有一些联系。   大约五年前,叶亚来的孙女回乡认过宗,叶特顺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只记得年纪很大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世。 现在住在这里的,只有2户7人,其中碧滟楼里只住一个单身汉。 有一位跟叶天顺同辈的叶亚来的曾孙,1952年前在岭南大学读书,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宣传。回到马来西亚后,当局以他是共产党分子为由,不给他国籍。直到现在,他已经78岁了,还得每年申报护照。   故居见闻   顺着通往叶挺故居的水泥路走上一段,然后分道,走不长的砂石路就到了叶亚来故居。 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就像古代军事要塞的门楼一般,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太阳挂在它的檐角。   而门楼则已倒下一半,另一半也是顷刻间似乎就要倒下来。 走近一看,斑驳的墙面,泥土用手一捏就簌簌落下。 由于住的人少,到处都是零乱的生活垃圾和器具,鸡鸣狗走、家道中落的味道扑面而来。 叶亚来自己住的那间屋子,已然倒塌。其他的房子,也已经有一户半户塌了。 叶特顺说,这里是叶亚来去南洋之前住的屋子,因为走之前家贫,本来就一般。后来没人住了,一直空着,由亲属们代为管理。他们兄弟曾经把那房子用来堆放柴火,但十多年前,终于倒掉了。   现在,屋子地面上长满了草,整个屋子连基本的形状都不存在了。屋子的门口,长着将近一人高的荒草,颇为荒凉。 叶特顺说,他们想着能把门楼修复,但目前的经济实力显然不允许。另外,下一代都在秋长等地,不愿意回乡住。即使回乡的,也要另觅地方在外建房,不想住到围屋里来。虽然大人们尽量想办法让他们住进来,以便使用性地保护,但没有多少人愿意住在农村,所以只能保证这一代人能把围屋保住。下一代人,则是顾不得了。   据秋长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保护规划部分建议,这些建筑正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任何用途,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建筑日益挤占用地,建筑风格不协调,严重破坏历史建筑群的原始风貌;严重缺乏专业维修队伍,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维修、管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该文件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维护和修复传统风貌,改善环境和内部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确定碧滟楼的保护准则是,将其定为一级保护建筑群,长期保护的重点保护单位;划出一定保护范围;迁出现住居民,清理建筑内外环境,按原样修复损毁建筑局部;保护原来门前的视觉通廊,保护建筑群后的山体,保护门前小溪,并对门前鱼塘、小溪清淤,保持整洁的周边环境;清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排水设施;用来陈列与叶亚来有关的文物及相关客家文物;用于保护和修缮的资金,主要从旅游收入中提取,其余部分由政府与其后人共同分担;在镇城建办内设专门保护小组,长期保护监督。   叶特顺说,他们现在的愿望,就是能按照记忆中的式样,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始风貌。现在惟一的障碍,就是钱。 叶亚来其人   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 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 1854年,17岁的叶亚来被当成“契约华工”(即俗称的“猪仔”)卖到马六甲。另一说是,太平军兵败后,清廷实行血腥大屠杀,叶亚来就是为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西亚谋生的。 到南洋后,叶亚来掘土挑沙,筑塘养鱼,后来在一个叫叶五的堂叔店里当伙计。叶五后来担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能适应南洋炎热的气候,于是将自己一百元的积蓄送给叶亚来,劝他返回故乡。 在回国途中,叶亚来却在赌馆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变得一贫如洗。为此,他感到羞耻,决心避开他的亲戚,遂与一位叫叶福的同伴,从马六甲步行到芦骨。 他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贩猪和锡矿砂,也曾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厨师。   1861年,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成为吉隆坡甲必丹。在由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叶亚来三次光复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间,叶亚来任吉隆坡地区行政首长,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称。 1883年,即叶亚来逝世前两年,他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    28、平海:六百载军声绵延    平海古城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惠东县一个建制镇,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平海东县城53公里,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盗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    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惠州秋长、镇隆古村落攻略:    1、深圳——秋长:市体育馆——梅林关——机荷高速——深汕高速——淡水出口下高速——出收费处第一个路口右转——秋长镇——叶挺故居(祠堂:会水楼)——叶亚来故居(碧滟楼)——会新楼、会源楼。    2、秋长——镇隆:秋长镇——新圩镇(G205)——镇隆镇(崇林世居)。可到镇隆镇政府所在地问大山下村即可,崇林世居即在大山下村,离镇政府不远。到镇政府即停车,不要往惠州市方向走了。    3、镇隆——深圳:镇隆镇——新圩镇(G205)——龙岗区坪地镇——龙岗区政府旁(罗瑞合村)——市区。    29、大山下村:世居东粤绍家声。在惠州的镇隆镇内。有200余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为惠州市最具代表性、建筑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    以下是摘录:崇林世居位于镇隆镇大山脚下,是一座方形围屋,以前是当地叶氏家族的聚居地。据有关史料: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5部分组成,总面积13824平方米,已有200多年历史。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据《南方都市报 》2004.4.8《民间惠州:客家围屋》)    30、秋长:秋水长烟处疑是故人来。在惠州秋长镇。有800余年历史,叶挺的故乡。也是古建筑为主,现存200多幢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发居建筑之一。   叶挺将军:是我军创始人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生于一个贫苦农家。7岁读书,15岁入惠州府立中等盐业学校就读,16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终年50岁。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叶挺故居坐落于秋长镇周田村,是一座建于1884年的规模较小的客家围屋,整个格局和屋内陈设都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样。记者看到,叶挺家居生活相当简朴,故居内很多陈设都是普通农家田间劳作时的用物,如各种大小箩筐、锄头、锹铣等,墙上还挂着已破损的斗笠、收割用的镰刀。除了叶挺和家人的生活陈设外,故居还展示了有关叶挺革命历程的资料。如叶挺夫妇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张叶挺1936年在澳门拍摄的照片,是他接受毛泽东邀请赴延安前拍下的,当时他拒绝蒋介石邀其出任中央军第一军长的职务,而欣然接受新四军军长的职务,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一张里程碑式的照片。 展室中还陈列着周恩来为叶挺将军女儿扬眉题词:“闻鸡起舞,做一个革命将军的好儿女。”以及毛泽东在叶挺意外逝世后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叶挺所作的著名诗歌———《囚歌》也陈列在这里……   叶亚来:在南洋成就传奇人生的叶亚来,有“吉隆坡王”之称。同东南沿海的其他华侨一样,发达之后便回乡——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盖了一栋豪宅“碧滟楼”,作为其成就的象征。 叶亚来故居门口有副对联,上联是“漂洋过海打州府”,下联是“业立南洋振乾坤”。与对联的大气雄浑相比,今日的叶亚来故居却处于风雨飘摇中。由于年久失修,叶亚来故居已然破败不堪。一代侨领的故居,除了几个后人的勉力维持,所谓管理仍是一个概念。   叶亚来故居之前世   异国立业   直到19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还是两条河口交汇的一片沼泽。在马来语中,“吉隆坡”是“泥泞的河口”之意。 约在1857年,有几名华侨到了这里,盖了三间草屋,从事锡矿砂收购和粮食日用品的零售生意。这个“三家村”就是今日吉隆坡的摇篮。特别是在19世纪70至80年代,叶亚来担任了吉隆坡的行政长官,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吉隆坡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吉隆坡市今日的规模和基础。 叶亚来被看作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有“吉隆坡王”之称。   造福桑梓   发达后,叶亚来不忘桑梓,捐款在家乡修建了挺秀书院,还于1889年在周田村修建了碧滟楼,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叶亚来故居及旁边的祠堂等建筑。甚至后来他还想回家盖一栋更大的建筑,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房子建成后,当时的四房兄弟每人一角,各自管理。   碧滟楼按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典型的客家传统围屋。 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弘,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变迁   接受记者采访的是叶家的第11代孙叶天顺和叶特顺,属“顺”字辈。叶亚来是第8代孙,叶特顺的曾祖父即是他的兄弟。叶亚来在族谱里属“茂”字辈,名“茂兰”。除叶特顺的曾祖父呆在当地外,叶亚来的一个兄弟后来也去了马来西亚,另一个兄弟却不幸早夭。叶特顺说,围屋刚建成的时候,号称“九天十八井”,最多的时候住过一百多口人。叶特顺说,其实民间对叶亚来故居一直很有兴趣,文化界的人物和新闻记者,故居每年都要接待好几批,但故居的保护还是存在问题。从总体上说,到解放前,故居由于人气较旺,加上没有人为的破坏,保护得还算不错。到了“文革”期间,各地开始“破四旧”。这个阶段,是建筑物被损坏得最严重的时候。梁上的字被铲掉了,一些房子甚至被拆掉了。   在这115年时间里,围屋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任凭风吹雨打。据说去年来了2000元的维修经费,对故居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维修,但他们至今不知道这笔钱是华侨捐的,还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至于碧滟楼,叶特顺说,他记得已经大修过三次了,都是在大约五年之内进行的。款项来自港澳及海外华侨等,保护得还算完好。 故居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从墙上掉下来,静静地躺在走廊中间。    叶亚来故居之今生    叶亚来曾经在1884年时想回国省亲,但竟一病不起,次年过世。    叶亚来过世后,据说他的大儿子好赌,不务正业,家业很快被几个兄弟败光。现在他的后裔总人数大概有190多人,散落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 叶特顺这一支后裔,如今也是散落在淡水、秋长、广州等地,村里留下来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只有在重要的诸如建祠堂、祭祀等类似活动时,宗族之间才会有一些联系。   大约五年前,叶亚来的孙女回乡认过宗,叶特顺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只记得年纪很大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世。 现在住在这里的,只有2户7人,其中碧滟楼里只住一个单身汉。 有一位跟叶天顺同辈的叶亚来的曾孙,1952年前在岭南大学读书,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宣传。回到马来西亚后,当局以他是共产党分子为由,不给他国籍。直到现在,他已经78岁了,还得每年申报护照。   故居见闻   顺着通往叶挺故居的水泥路走上一段,然后分道,走不长的砂石路就到了叶亚来故居。 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就像古代军事要塞的门楼一般,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太阳挂在它的檐角。   而门楼则已倒下一半,另一半也是顷刻间似乎就要倒下来。 走近一看,斑驳的墙面,泥土用手一捏就簌簌落下。 由于住的人少,到处都是零乱的生活垃圾和器具,鸡鸣狗走、家道中落的味道扑面而来。 叶亚来自己住的那间屋子,已然倒塌。其他的房子,也已经有一户半户塌了。 叶特顺说,这里是叶亚来去南洋之前住的屋子,因为走之前家贫,本来就一般。后来没人住了,一直空着,由亲属们代为管理。他们兄弟曾经把那房子用来堆放柴火,但十多年前,终于倒掉了。   现在,屋子地面上长满了草,整个屋子连基本的形状都不存在了。屋子的门口,长着将近一人高的荒草,颇为荒凉。 叶特顺说,他们想着能把门楼修复,但目前的经济实力显然不允许。另外,下一代都在秋长等地,不愿意回乡住。即使回乡的,也要另觅地方在外建房,不想住到围屋里来。虽然大人们尽量想办法让他们住进来,以便使用性地保护,但没有多少人愿意住在农村,所以只能保证这一代人能把围屋保住。下一代人,则是顾不得了。   据秋长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保护规划部分建议,这些建筑正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任何用途,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建筑日益挤占用地,建筑风格不协调,严重破坏历史建筑群的原始风貌;严重缺乏专业维修队伍,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维修、管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该文件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维护和修复传统风貌,改善环境和内部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确定碧滟楼的保护准则是,将其定为一级保护建筑群,长期保护的重点保护单位;划出一定保护范围;迁出现住居民,清理建筑内外环境,按原样修复损毁建筑局部;保护原来门前的视觉通廊,保护建筑群后的山体,保护门前小溪,并对门前鱼塘、小溪清淤,保持整洁的周边环境;清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排水设施;用来陈列与叶亚来有关的文物及相关客家文物;用于保护和修缮的资金,主要从旅游收入中提取,其余部分由政府与其后人共同分担;在镇城建办内设专门保护小组,长期保护监督。   叶特顺说,他们现在的愿望,就是能按照记忆中的式样,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始风貌。现在惟一的障碍,就是钱。 叶亚来其人   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 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 1854年,17岁的叶亚来被当成“契约华工”(即俗称的“猪仔”)卖到马六甲。另一说是,太平军兵败后,清廷实行血腥大屠杀,叶亚来就是为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西亚谋生的。 到南洋后,叶亚来掘土挑沙,筑塘养鱼,后来在一个叫叶五的堂叔店里当伙计。叶五后来担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能适应南洋炎热的气候,于是将自己一百元的积蓄送给叶亚来,劝他返回故乡。 在回国途中,叶亚来却在赌馆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变得一贫如洗。为此,他感到羞耻,决心避开他的亲戚,遂与一位叫叶福的同伴,从马六甲步行到芦骨。 他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贩猪和锡矿砂,也曾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厨师。   1861年,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成为吉隆坡甲必丹。在由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叶亚来三次光复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间,叶亚来任吉隆坡地区行政首长,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称。 1883年,即叶亚来逝世前两年,他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    28、平海:六百载军声绵延    平海古城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惠东县一个建制镇,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平海东县城53公里,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盗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    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热门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1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