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杂谈 每个品牌背后都有故事

all
2009-5-28 12:09:11 · 蔓延文字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有一段时间,我频频出没北京的汉声巷,与汉声的温碧光老师等人探讨设计问题。其间经常需要拿出《曹雪芹札燕风筝图谱》这本书来佐证,每次温老师都特意叮嘱工作人员,拿繁体版的过来。即使就有一本简体版在手边。 我好奇心大作,将两个版本搁在一起,根本不用仔细观瞧或专业眼光,也能看出两者在印刷装订方面的差距。春季预订汉声图书时,我设定的书目原则是,如果某一种图书已经在大陆出了简体中文版,就不再引进繁体版进来。但对比了两个版本之后,我马上对温老师说,夏季征订,我准备把台版《曹雪芹札燕风筝》和《戏出年画》都收进去。 温老师说,繁体版《戏出年画》已经绝版。 温老师跟我说起《戏出年画》在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戏出年画》在台湾付印时,正好承印厂家刚进口了一款新的海德堡印刷机型。黄永松老师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印厂,尝试不同的纸张、不同的印刷手段、不同的装订工艺。等这本书出来之后,海德堡厂家先购置了一批,说要把这本书作为他们新机器的示范产品,来向其他客户展示他们机器的印刷水准。 我不禁感慨了一下。 温老师对我说,任何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能感受到,她的微笑背后蕴藏的骄傲。 这个故事后来被我屡屡提起。因为我们正在筹划张火丁老师的京剧画册,我用这个故事来激发设计和承印人员的斗志: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本书做成《戏出年画》那样的荣誉之作、示范之作? 这样的雄心壮志很容易树立,但真要实现出来,谈何容易。 2008年九月份,我在宝岛漫游,一直想拜访一下台北的汉声巷,苦于没有他们的电话,便找北京的一个小兄弟帮忙。我言明此行的意图:想尝试一下,可否将汉声的图书通过合适的途径进口到大陆,让《读库》的读者分享这些图书。我和这个小兄弟都对这一计划非常看好,相信《读库》的读者肯定很乐于接受汉声系列图书。 小兄弟与黄永松老师相熟,他打通老头电话,老实不客气地说,你一定要好好接待老六,他是去帮你们的。 他把电话所说转述给我,我内心颇为得意,想这句话说得没错,如果可行的话,确实可以让一直卖得不够好的汉声图书提高销量。 等走进台北汉声巷,见到黄永松老师,我才知道自己的念头是多么轻佻。此前没有你的“帮助”,人家汉声都结结实实活了三十年;以后有没有你的“帮助”,黄老头照样气定神闲。 以后与汉声诸位同仁接触增多,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汉声涉及民间艺术和乡野调查的杂志系列长期亏损,而他们真正盈利的是幼儿读物,如“汉声小百科画报”等。温老师向我展示过一套他们出品的幼儿童话画册,重重一箱书,洋洋百万言。她说,这是汉声花了好几年时间做出来的,单是文字编辑,就有几十人之多,书中每一幅插图,他们都要找到文中所涉朝代的文物、遗迹,保证其色彩、格局、细节都一丝不苟。 这套书,在台湾销售了三十万套。 我还喜欢看汉声图书里的各类序、跋、编者按,甚至前言、图注、内容简介等说明性文字,喜欢弥漫其中的那种气息,对自己的土地、乡亲和手艺、传承,那是一种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 我经常与同行讲述自己的这两点感触,也是借以自勉:这样做书,不好卖都难。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鄙视了一下自己。难道,我的脑子里,除了“好卖”“不好卖”,就没有别的逻辑和判断了吗? 就像我喜欢跟朋友讲起的汉声的另一个故事:十几年前,黄永松等人在浙江乡村发现了失传八百多年的“夹缬”印染工艺。他马上将村民们染的布全部买走,拉了好几车皮。 故事讲到这里,听的人莫不感慨:这些布,现在得多值钱啊。 这就是我们这些聪明机巧的大脑产生的唯一的必然的反应:投资、回报,商机、效益。 黄永松他们当时这么做,只是为了让村民们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是值钱的,从而将这个手艺延续下来。至于这些布现在值多少钱,卖出去多少,也许根本不是十几年前的他们考虑得到的。 汉声系列的许多专题,作者其实是大陆人。这些学者花多年心血所做的调查、研究,但没有出版社愿意出赔钱的书,于是在汉声出现之前,这些成果湮没无闻。 不就是因为我们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吗? 汉声做了三十年,没有做成上市公司,黄永松也没有跻身福布斯富豪榜,而是和他的一干战友蜗居在台北一套单元房里,做着穷年皓首的事情。这在我们这些“成功的路只一条”的商业头脑看来,他实在是太失败了。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2_35:}
2009-5-28 12:09:11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马上注册,加入互助游,结识全国各地朋友,更深度的去旅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有一段时间,我频频出没北京的汉声巷,与汉声的温碧光老师等人探讨设计问题。其间经常需要拿出《曹雪芹札燕风筝图谱》这本书来佐证,每次温老师都特意叮嘱工作人员,拿繁体版的过来。即使就有一本简体版在手边。 我好奇心大作,将两个版本搁在一起,根本不用仔细观瞧或专业眼光,也能看出两者在印刷装订方面的差距。春季预订汉声图书时,我设定的书目原则是,如果某一种图书已经在大陆出了简体中文版,就不再引进繁体版进来。但对比了两个版本之后,我马上对温老师说,夏季征订,我准备把台版《曹雪芹札燕风筝》和《戏出年画》都收进去。 温老师说,繁体版《戏出年画》已经绝版。 温老师跟我说起《戏出年画》在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戏出年画》在台湾付印时,正好承印厂家刚进口了一款新的海德堡印刷机型。黄永松老师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印厂,尝试不同的纸张、不同的印刷手段、不同的装订工艺。等这本书出来之后,海德堡厂家先购置了一批,说要把这本书作为他们新机器的示范产品,来向其他客户展示他们机器的印刷水准。 我不禁感慨了一下。 温老师对我说,任何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能感受到,她的微笑背后蕴藏的骄傲。 这个故事后来被我屡屡提起。因为我们正在筹划张火丁老师的京剧画册,我用这个故事来激发设计和承印人员的斗志: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本书做成《戏出年画》那样的荣誉之作、示范之作? 这样的雄心壮志很容易树立,但真要实现出来,谈何容易。 2008年九月份,我在宝岛漫游,一直想拜访一下台北的汉声巷,苦于没有他们的电话,便找北京的一个小兄弟帮忙。我言明此行的意图:想尝试一下,可否将汉声的图书通过合适的途径进口到大陆,让《读库》的读者分享这些图书。我和这个小兄弟都对这一计划非常看好,相信《读库》的读者肯定很乐于接受汉声系列图书。 小兄弟与黄永松老师相熟,他打通老头电话,老实不客气地说,你一定要好好接待老六,他是去帮你们的。 他把电话所说转述给我,我内心颇为得意,想这句话说得没错,如果可行的话,确实可以让一直卖得不够好的汉声图书提高销量。 等走进台北汉声巷,见到黄永松老师,我才知道自己的念头是多么轻佻。此前没有你的“帮助”,人家汉声都结结实实活了三十年;以后有没有你的“帮助”,黄老头照样气定神闲。 以后与汉声诸位同仁接触增多,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汉声涉及民间艺术和乡野调查的杂志系列长期亏损,而他们真正盈利的是幼儿读物,如“汉声小百科画报”等。温老师向我展示过一套他们出品的幼儿童话画册,重重一箱书,洋洋百万言。她说,这是汉声花了好几年时间做出来的,单是文字编辑,就有几十人之多,书中每一幅插图,他们都要找到文中所涉朝代的文物、遗迹,保证其色彩、格局、细节都一丝不苟。 这套书,在台湾销售了三十万套。 我还喜欢看汉声图书里的各类序、跋、编者按,甚至前言、图注、内容简介等说明性文字,喜欢弥漫其中的那种气息,对自己的土地、乡亲和手艺、传承,那是一种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 我经常与同行讲述自己的这两点感触,也是借以自勉:这样做书,不好卖都难。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又鄙视了一下自己。难道,我的脑子里,除了“好卖”“不好卖”,就没有别的逻辑和判断了吗? 就像我喜欢跟朋友讲起的汉声的另一个故事:十几年前,黄永松等人在浙江乡村发现了失传八百多年的“夹缬”印染工艺。他马上将村民们染的布全部买走,拉了好几车皮。 故事讲到这里,听的人莫不感慨:这些布,现在得多值钱啊。 这就是我们这些聪明机巧的大脑产生的唯一的必然的反应:投资、回报,商机、效益。 黄永松他们当时这么做,只是为了让村民们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是值钱的,从而将这个手艺延续下来。至于这些布现在值多少钱,卖出去多少,也许根本不是十几年前的他们考虑得到的。 汉声系列的许多专题,作者其实是大陆人。这些学者花多年心血所做的调查、研究,但没有出版社愿意出赔钱的书,于是在汉声出现之前,这些成果湮没无闻。 不就是因为我们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吗? 汉声做了三十年,没有做成上市公司,黄永松也没有跻身福布斯富豪榜,而是和他的一干战友蜗居在台北一套单元房里,做着穷年皓首的事情。这在我们这些“成功的路只一条”的商业头脑看来,他实在是太失败了。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2_35:}
2009-5-28 12:09:11
#互助游#公众微信号,可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热门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1
0
返回顶部